COC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COC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要对接民众需求

发布时间:2021-01-21 17:10:31 阅读: 来源:COC厂家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要对接民众需求

近几十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物质生活水准普遍得到提升的同时,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趋强烈与多元化。中央政府也早已关注到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发展趋势,自2006年起,党和政府即在中央全会文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政府工作报告等重大文件中一再申明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这一背景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开展了一系列公共文化工程建设,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农民技能培训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与财政投入大比例增加,长期缺乏公共投入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短时间得到了明显改观。不过,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配置文化资源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是否能有效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需要通过实际观察来给出判断。  以“十一五”期间的农家书屋工程为例,从2007年到2012年间,国家财政投入近75亿元,建成农家书屋64万家。成绩可谓显著。但农家书屋建成后的实际成效如何,却让人担心。75亿元64万家,平摊到每家有1.1万元左右。这笔费用基本上就是购置图书的费用,而管理方面的开支,后续经费如何,还缺乏可持续的长态机制。而最为关键的还不是经费的紧缺,而是农家书屋的配备是否符合农民的需要,农家书屋是否为农民提供了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据《中国文化报》2008年报道:“一些村的农家书屋刚建起来时,农民还去看一看,结果败兴而归。其中的书,文选武侠类多,农民有兴趣的少,只有几份报纸给翻阅得发皱,平时几乎无人问津。”湖南宣扬作为试点的68家农家书屋一年多接待过读者4.2万人次,计算下来,每家书屋平均仅接待600多人次,每家书屋平均接待读者一天不到2人次,作为试点的书屋也如此读者寥寥,其他书屋可想而知。时间过去五年,笔者2013年赴内地农村调查,农忙已过,所看到的农家书屋或者大门紧闭,或者灰尘满地、蛛网缠绕。五年前的评议,今日并未见多大改观。  通过行政手段直接为农家书屋配置图书,配置速度非常快,管理也相应简单,原来估计要十年才能完成的事情,可能五年就完成了。但这样高效率建成的农家书屋,是否实现了让农民有书读、会读书的政策初衷,却要大大打个问号。有很多研究人员费尽苦心在设想为农家书屋配备更丰富的内容、多元化的结构,诸如购置电子音像产品、开通网络阅览服务、图书期刊及时更新。这些改进诚然可以考虑,但却未必找准了问题的要害。有专家戏称,这是“坐在北京高档办公室的人冥思苦想,在猜我们的农民想要看什么书”。  问题的关键是,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更多体现的是政府的“偏好”,或者是政府工作人员猜测出来的群众的需求。而没有能够把群众的需求表达机制整合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机制中来。  以农家书屋为例,如果把大部分图书的采购权交给作为读者的群众,除小部分可以全国统一配置外,大部分图书期刊等可以考虑以专项购书卡的方式交给农民自己选择购买,由对阅读有需求的农民来参与管理。对于没有主动表达阅读需求不去采购图书的村庄,相应财政经费就可以不支出。  让对阅读有兴趣的群众来选择图书,让热爱文化事业的人来管理书屋,不仅可以把群众中有阅读兴趣的人先发动起来,还有助于激励其他群众主动展示阅读需求,同时可以大大减少图书经销商或其他部门基于赢利或甩包袱的原因硬性摊派书籍的可能,并有助于培育真正面向群众的书刊市场。  有人担心采购权交给群众,会导致很大的浪费。但道理很简单,用公家的钱为自己办事,一定会比用公家的钱为别人办事,做得更为慎重和有效率。何况电子技术的发展,已经大大便利了对大规模分散使用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只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对接群众需求,确实会大大增加管理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量,这就需要政府有额外的决心和精细的规划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的改革。

莎普爱思滴眼液

莎普爱思滴眼液

莎普爱思滴眼液

莎普爱思滴眼液